赣州有个“漳州村” 枫林人于清初前来开基
枫林人自清朝前期前来开基
2015年05月07日发于《闽南日报》
黄 武 疆
由于规划设计工作的需要,笔者常行走于全国各地,总会寻找时机去探索当地的人文风情(如方言、习俗、姓氏、典故等)。去过江西赣州多次,对当地的客家文化也有所了解,偶然机会接触到讲漳州话的赣县朋友,通过他了解到江口镇安平村的张氏来自漳州南靖,所以有了拙作《赣州有个“漳州村”,枫林人自清朝前期前来开基》,并于2015年05月07日发表在《闽南日报》,今借公众号平台再次推出。
【赣州闻乡音,原是漳州人】
在客家人大本营的江西省赣州市赣县江口镇,有一个闽台风格地名——安平村,全村以张姓为主,大约有一千多人,他们的祖先于清朝前期自漳州枫林前来开基,至今200多年。
这个漳州籍移民村落,一直保持着讲闽南话的传统,过闽南原乡民俗习惯,成为客家话片区的一个小方言岛。当被问及为什么离开故土200多年了,还保持闽南乡音时,张姓宗长告诉笔者的是客家人的那句老话:“宁卖祖公坑,不卖祖公声!”由此可见,乡音在远离故土的移民心中,有着何等重要的地位,它是永远也挥之不去的故土恋情。当然安平村村民外部交流仍使用客家话,宗族内部交流才使用闽南话,他们与客家人相互通婚,娶进来的客家媳妇,要求必须在三年之内学会闽南话,正如民谚所言:“三年不打老公声,等于讨个败家精。”据介绍,四年前安平村张氏宗族代表还远道到漳州(南靖)枫林祭拜祖先。他们与漳州宗亲仍可通行隔了200多年的闽南话。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当年漳州先民带着浓浓的闽南乡音,迁徙于赣南的客家大本营之中,他们又是如何不忘故土,将乡音代代相传,直至今天,真是不易。
安平村与漳州祖地一样,历来重视传统教育,人才辈出,村庄里完整地保留着“文昌阁”。现村民以农业生产为主业,从事果蔬种植和林业生产,村内也有一些企业,如:生物化工厂、丝厂、摩托车配件厂以及一些小加工业,这些产业与漳州原乡百姓很相似。近年来随着赣州城市化的推进,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安平村生活逐步走向城市化,村庄住房整洁平整,部分村民建起了与闽南一样的别墅。
另外,与安平村相邻的优良村牛栏岗有数百位村民也讲漳州闽南话,他们祖先来自广东潮州。笔者了解到,讲闽南话的还有赣州市赣县的吉埠、茅店部分村民,兴国县埠头乡船田村、社富乡的座石村。赣州的闽南人多是海澄公黄梧部下,原籍多在漳州。据《赣州府志》卷三十三“经政志·武事”,“康熙八年,朝廷分布安插闽漳投诚海寇,遣海澄公标下都督总兵许贞屯田于赣县,蔡璋屯田于兴国”。
【安平张简氏,祖在枫林村】
张氏一族所居江口镇安平村是闽南移民聚居区,使用闽南话人口大约1400多人,共25代(从祖地开基祖算起)。早前迁移至江口旱塘村一共两组800多人,迁至于都的峡山和罗江以及盘古山,祁禄山共五个自然村共1000多人,迁到吉埠大溪村的有100多人。
安平的张姓是“生张死简”,也就是说他们活的时候姓张,死后刻在墓碑上是写“简氏”,原籍在漳州市南靖县书洋乡枫林村。顺治十六年(1659年)为了逃避饥荒来到江口安平(原名马鞍坝),据张氏乡亲所说,其老家枫林村是以满村的枫树命名的,所以张氏的前辈在安平种了很多枫树以慰思乡之情。《张简氏族谱》记载:“孙惟德公生子三,长崇甫、次崇文、三崇仁,崇仁公仍居南靖,长次子后裔于康熙年间归虔州之赣(县)雩(都)居焉,自徙虔以来在赣雩二邑开基以来迄今凡十一代子孙数千余人族大户繁……大清同治三年岁次甲子冬月。”
赣州马鞍坝张氏祖地---枫林村位于南靖县书洋镇中部,是闻名海峡两岸的“张简氏”重要聚居地。枫林人文底蕴深厚,自然风光秀丽,林茂竹旺,海拔、气候和土壤都适宜高山茶种植,目前拥有生态茶园面积上万亩。茶叶加工厂300多家。全村致力于打造观光休闲旅游产业, 发展绿色经济。
书洋镇位于南靖县西南部,是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的所在地,是南靖、平和、永定三县交汇处的旅游重镇,总面积181.63平方千米。书洋镇通用闽南语和客家话,全镇共有土楼600多座,拥有1个中国景观村落,1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塔下村),2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20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书洋镇被列入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并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019年入选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名单。主导产业是旅游业、休闲农业、茶产业。
1982年江西赣县江口镇马鞍坝宗亲一行十二人
回南靖书洋镇枫林祠寻根祭祖与张简宗亲合影留念
枫林村一角
枫林村的土楼与茶园
CCTV走進平和「文化向導」
文博旅遊規劃工作者
中華鄉土人文探索者
精彩回顾
景區規劃設計、農莊設計運營
區域發展策略、政策資源對接
文旅項目招商、地方形象包裝
民俗活動策劃、鄉土文化挖掘
歡迎合作。郵箱:626456114@qq.com
高度決定視野 文化指引規劃
聯系電話:18760165993
長按此二維碼,闗注平和鄉情